时间: 2025-04-01 09:27:52 | 作者: 华体会全站网页登录
渔港经济区是在建设现代渔港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镇建设和产业集聚,形成以渔港为龙头、城镇为依托、渔业为基础,集渔船避风补给、鱼货交易、冷链物流、精深加工、海洋药物、休闲观光、城镇建设为一体,区域产业体系平衡、层次较高、辐射效应明显的港产城一体化沿海现代渔业经济区,促进渔业高质高效、渔区宜居宜业、渔民富裕富足。
8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试点的通知》(农办渔〔
2023〕8号),组织并且开展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试点工作,以渔业高水平发展为主题,推动形成以沿海中心渔港为基础,海陆岛统筹、港产城融合、渔工贸一体化的渔港经济区,试点主要围绕建设智慧渔港、平安渔港、绿色渔港、产业渔港开展。《钦州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2025-
2035年)修编》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对广西发展向海经济重要指示要求为根本遵循,按照农办渔〔2023〕8号文件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市委“359”目标任务体系,依靠平陆运河带来的交通优势和平陆运河经济带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地推进钦州市现代渔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打造北部湾渔业经济强市,努力将钦州市建设成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高水平开放、高品质生活的滨海运河城市,成为广西面朝大海、向海图强的排头兵、先行者。本规划期限为2025-
2035年,以钦州市渔港为主体,具体规划范围为重点渔港和重点产业园,总体面积2329平方千米。第一章
(1)战略背景:围绕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乡村振兴、向海经济发展等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北部湾经济区与中国
东盟合作,促进渔业现代化发展。(2)政策背景:梳理国家、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钦州市的有关政策,包括渔港经济区的规划、深远海养殖发展等政策要求。
(3)行业背景:钦州在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地位凸显其区域战略意义。钦州港作为国家级口岸,具有水产品加工和出口贸易潜力。
(1)渔港经济区是提升渔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构建防灾减灾体系、推动渔民转产转业的重要平台。
(2)通过渔港经济区的建设,助力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形成,推动渔业产业经济发展和钦州市建设海洋强市的目标。
(1)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位规划依据:《全国沿海渔港建设规划(2018-2025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设计》等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指导文件。(3)市区层面依据:包括钦州市“十四五”规划、《钦州市向海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等。
涵盖钦南区、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渔港及相关区域,总面积为2329平方千米,涉及渔港、渔业设施及冷链物流。
钦州市地处北部湾经济区中心,连接华南、大西南、东盟三大经济圈,具有非常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物流条件。2.2
(1)地形地貌:钦州市包括丘陵、沿海平原和浅海滩涂,具备多样化的自然资源。
(2)天气特征情况: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渔业资源丰富,但易受台风影响。
(2)养殖资源:钦州市拥有大规模的大蚝养殖产业,是全国重要的大蚝养殖基地。
钦州市总人口420.59万人,经济以工业和港口经济为主导,渔业是重要的产业支柱之一。
钦州的渔港以犀牛脚渔港、龙门渔港为主,兼具避风、渔获装卸和加工等多种功能。2.6
分析广西海洋功能区划、滩涂养殖规划等上位规划对钦州市渔港经济区发展的影响。2.7
分析总结钦州市渔港经济区的优势(资源丰富、区位优越)、劣势(基础设施不足)、机遇(国家政策支持)和挑战(生态保护压力)。
突出重点、综合协调。以建设优质渔港经济区为目标,因港制宜,合理地布局不一样、各具特色的渔港,逐步的提升渔港之间的发展平衡性,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统筹全市渔港协调健康发展。
完善功能、建管结合。渔港经济区的管理与建设并重。明确港域港界,明晰渔港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建立健全渔港配套管理机制,强化驻港力量监管,落实执法保障,提高渔港综合监管信息化水平,促进渔港建、管、护、营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发挥区位优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依托钦州市面向东盟、连接大西南的区位优势,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环北部湾经济区、“一带一路”建设、平陆运河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补齐二、三产业短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全力发展新业态,积极培育新兴起的产业;做强基础产业。合理地布局生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体系,推动海洋渔业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片区的区位优势,重点依托平陆运河经济带的引领作用,创建连接东盟和西南地区的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冷链物流配送基地和水产品加工基地,积极开拓国内外现代水产品物流集群,将钦州建成“一带一路”平陆运河经济带水产品流通与交易中心。
中国-东盟海洋、渔业装备智造基地。聚焦北部湾现代海洋牧场建设,依托钦州大型海工修造及保障基地,引入国内外领先的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布局海洋牧场装备研发制造、船舶修造、海洋工程和非船产品等业务板块,主要发展高、精、尖等海工装备的研发与制造,为北部湾现代化海洋牧场及发展海洋经济提供智造支持。
中国大蚝全产业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示范区。充分的发挥“中国大蚝之乡”的地理品牌优势,利用好“钦州蚝情节”等节庆宣传活动,以现有的牡蛎种苗和成品产量为依托,重点开展种苗品质、规模升级、蚝排升级改造、成品多样化加工、优化贸易物流及地方企业品牌培育等工作,优化一产,
北部湾和美乡村渔旅融合先行示范区。充分依托平陆运河沿线美景、钦州市丰富的海岛、港湾、红树林等旅游资源,以乡村振兴为引领,以建设和美乡村为目标,利用现有“蚝情节”、三娘湾白海豚、海钓体验以及龙门港镇将军楼等旅游文化活动为基础,创建北部湾和美乡村渔旅融合先行示范区,举办“游山戏海观海豚”等活动,承接地方、省级乃至全国性海钓比赛,把钦州市打造成北部湾乡村振兴与渔业融合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到2027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互补、设施完备、服务完善、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渔港经济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渔港经济区产业体系基本完整,产业层次较高、效益显著,海洋水产品国内国际双循环流通能力强。
至2035年,形成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现代化渔港体系,重点渔港渔船停泊补给、避风减灾、污染物防治、智慧管理等基础设施齐全,其他渔港安全及环保设施或措施齐全。二、三产业高质量发展速度较快。全市渔业经济总实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初步建成钦州市重要农业经济稳步的增长极。
(1)第一产业(养殖业):钦州市渔业资源丰富,渔业产量稳步增长。2023
年,全市大蚝养殖面积达127725亩,产量318803吨,全国70%的蚝苗来自钦州,钦州大蚝被列为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此外,南美白对虾、石斑鱼等养殖规模扩大,深远海养殖模式初见成效。(2)第二产业(加工与流通):加工环节仍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比例低。冷链物流和加工园区基础设施有所提升,但整体配套设施仍需进一步完善。
(3)第三产业(渔业服务与旅游):休闲渔业发展的潜在能力较大,渔村经济逐渐转型,形成“渔业+
(1)国际市场趋势:全球对高品质海产品的需求持续增加,特别是东盟地区与中国渔业贸易的合作深化,为钦州市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
(2)国内政策支持:国家大力推动渔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快速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等,钦州市渔业产业迎来了政策红利。
(3)市场需求变化:国内花了钱的人健康、高品质水产品的需求上升,为钦州大蚝等特色产品提供了更大市场空间。
(1)技术升级:钦州市渔业需要加快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引入深远海养殖设备,提高养殖效益和环保水平。
(2)加工能力提升:冷链物流、加工能力需逐步加强,推动水产品从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增加产品附加值。
(3)品牌建设:急需打造具有钦州特色的渔业品牌,如钦州大蚝等,通过品牌提升市场认知度,推动国内外市场扩展。
(4)服务体系完善:亟需构建渔业技术服务、市场交易平台等支撑体系,以满足行业发展需要。
年,钦州的水产品养殖面积和产量将持续增长,大蚝、对虾等特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逐步扩大。(2)出口贸易增长:依托钦州港和东盟市场,水产品出口量预计将保持快速增长。
(3)科技驱动发展:智慧渔业、生态养殖和深远海养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推动渔业现代化。
(1)机遇: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区域经济一体化(如东盟合作)深化,钦州渔业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2)挑战:近海捕捞强度过高,生态环境压力大;渔业加工和物流能力不够,制约了行业发展。
(1)国家政策:国家提出推动渔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如《全国沿海渔港建设规划》、《深远海养殖发展意见》等,为钦州渔业提供了政策支持。
(2)广西政策:广西出台了《广西推进现代渔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实施方案》、《广西“十四五”渔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规划》等,明确支持钦州市发展特色渔业和冷链物流产业。
(3)地方政策:钦州市积极做出响应国家和自治区政策,出台专项行动计划支持渔港经济区建设。
(1)推动产业融合:将渔业养殖、加工、物流、休闲观光整合发展,提升渔业产业链价值。
(2)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实施减量捕捞政策,推进生态养殖和渔业资源保护。
(3)技术创新:推广深远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技术,优化养殖模式,提高生产效率。
(1)养殖业规划:扩大大蚝、石斑鱼等特色水产品养殖面积,建设高标准养殖示范区,发展深远海养殖基地。
(2)加工与流通规划:重点推进北部湾大蚝交易中心、冷链物流园区建设,提升水产品加工能力。
旅游”融合发展。(4)科技与设施建设:引入现代化渔业装备,提升养殖效能和生态环保水平。
(1)功能区域划分:将钦州市划分为渔业生产区、加工物流区、旅游服务区和生态保护区,明确各区域的发展功能。
(2)重点区域发展:犀牛脚渔港作为钦州市渔业发展的核心区域,重点建设现代化渔港设施;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打造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和出口贸易中心;钦南区则以休闲渔业和生态养殖为特色,推动乡村振兴。
产业升级,融合发展。对区域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开发、经营,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集聚发展要素,走集聚发展的新型渔业发展道路。引导各渔业村镇发掘自我优势资源条件,因地制宜,立足各地的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多元化、差异化发展,形成各自的特色。
陆海统筹,绿色发展。深入挖掘钦州市文旅资源,充分的利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陆海统筹,打造港城融合、文旅发达的渔港经济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渔业绿色发展。
“突出特色”:突出核心周围规模较大渔港或产业园区的特色,形成与核心区相补充和呼应的功能。
依托现状设施条件、交通条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区位优势,钦州渔港经济区规划形成“一核、一中心、一基地、两区”的空间结构。
“一核”即钦州现代渔业核心,以犀牛脚中心渔港为核心和引擎,引领钦州市渔港经济区建设和发展,联动东盟国家和西南地区,辐射带动北部湾区,促进深远海养殖、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水产品贸易和休闲渔业等渔业经济综合发展,科学创新向海要地模式,形成陆海统筹的发展典范和西南地区水产品保供基地。一核区域包括犀牛脚中心渔港及腹地范围,空间布局包括渔港水域、渔港陆域及周边配套腹地,渔港陆域主要规划用于渔获物装卸、渔港监督、执法、经营管理等,渔港腹地主要规划用于建设水产品交易市场区、加工区、渔需物品交易区、冷链物流区以及餐饮住宿等。
的区位优势,重点依托平陆运河经济带的引领作用,创建连接东盟和西南地区的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冷链物流配送基地和水产品加工基地,积极开拓国内外现代水产品物流集群,将钦州建成“一带一路”平陆运河经济带水产品流通与交易中心。
“一基地”包括聚焦北部湾现代海洋牧场建设,依托中船钦州大型海工修造及保障基地项目,以中国船舶为主,引入国内外领先的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布局海洋牧场装备研发制造、船舶修造、海洋工程和非船产品等业务板块,主要发展高、精、尖等海工装备的研发与制造,为北部湾现代化海洋牧场及发展海洋经济提供智造支持。“两区”是指中国大蚝全产业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示范区和北部湾和美乡村渔旅融合先行示范区。中国大蚝全产业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示范区以茅尾海现有的限养区和养殖区为基础,带动陆上建设贸易、加工、物流等配套功能区。一是对茅尾海现有大蚝海上养殖区进行升级改造,逐步替代以
环保材料为主的蚝排,形成更规范、更大规模、美观、环保的现代化大蚝养殖区;二是陆上建设为大蚝产业服务的流通加工示范区,建设钦州市第一个专业的大蚝(水产品)交易市场。北部湾和美乡村渔旅融合先行示范区是指串联平陆运河沿线、茅尾海、龙门群岛旅游景区、“七十二泾”、三娘湾风景区等重要景区,且沿着钦州市海岸线走向,促进渔业与旅游业结合,发展滨海渔旅融合产业,打造和美乡村渔旅融合先行示范区。
完善功能,协同发展。着眼于渔业安全管理和防灾减灾功能的同时,突破传统渔港建设模式,促进渔港综合开发,拓展沿海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空间,延伸产业链,提升渔港多元化功能和现代化水平,依港兴产、以产带城、以城促港,实现港、产、城一体化,繁荣发展沿海经济。
加强管理,建管结合。渔港建设与管理并重,提高渔港经济区入园产业准入门槛,建立健全渔港建设、管理、维护机制,明晰渔港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经营权,促进渔港建、管、护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全方面提升渔港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依港管港”、“依港管船”、“依港管鱼”、“依港管人”,推动渔业科学管理。
平安渔港。渔港作为渔港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应结合渔港经济区发展需求,加强区域内渔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渔港、避风锚地升级改造和整治维护,进行渔港综合环境整改治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打造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绿色生态的平安渔港。
个智慧渔港项目建设、1个绿色渔港项目建设、5个平安渔港项目建设、22个产业渔港项目建设。第七章交通运输系统
(1)区域交通网络:钦州市已形成以高速公路、铁路和港口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与华南、东盟市场的联系紧密。钦州港的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近年来持续增长,成为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2)渔港交通状况:渔港内部及周边交通设施不够完善,渔货运输效率较低,亟需升级港区与公路、铁路之间的连接。
(3)交通基础设施短板:部分渔港码头老旧,运输通道不足,对渔业产品的快速流通和冷链运输形成制约。
(2)渔港基础设施升级:近年来钦州市推进渔港道路、港口装卸设施和周边交通配套的建设,但仍需进一步改善。
(3)物流枢纽建设:正在推进港口与公路、铁路的对接工程,加强渔港经济区内部和外部交通的高效衔接。
(2)水产品运输通道优化:规划建设高效的冷链物流运输通道,确保渔业产品快速运输到粤港澳大湾区和西南地区。
(3)内部交通网络完善:在犀牛脚渔港、龙门渔港等重点渔港区域建设渔船停泊泊位、货物运输通道和连接干线公路的快速通道。
(4)智慧交通系统:推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整合渔货运输、仓储、分销信息,提升整体运输效率。
(2)ECO状况:沿海生态环境总体稳定,但部分滩涂养殖和近岸捕捞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较大。
(3)污染现状:渔业生产和工艺流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固废解决能力有限,部分区域存在环境污染隐患。
(1)政策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和法规,为规划区域的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2)技术标准: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生态保护技术标准,包括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影响评估要求等。
(1)污染物种类:废水:渔港生活废水、渔船作业废水及加工尾水。固体废弃物:水产品加工中的废弃物、生活垃圾和渔业废弃物。
(2)主要污染源:渔业养殖废水排放、渔港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渔船燃油泄漏和港区垃圾污染。
(1)生态环境影响:渔业开发和港区建设可能会引起滩涂湿地破坏、水质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下降。
(2)社会环境影响:若污染未得到一定效果控制,可能会影响居民生活和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污染治理:废水净化处理:加强渔业养殖尾水和渔港废水处理,建设现代化污水处理设备。固废处理:建立废弃物回收系统,规范固废处理流程。渔船排污管理:严控渔船废弃物排放,推行环保渔船。
(2)生态修复:实施滩涂和湿地修复工程,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推进近岸水域生态保护区建设。
(3)环保技术应用: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减少养殖污染,利用先进的污染监测技术,实现精准监管。
(1)监测频率:定期监测港区水质、空气质量和生态状况,建立实时监测系统。
(2)监测内容:重点监测渔业尾水排放、渔港废水和废弃物处理效果,以及港区周边生态环境变化。
亿元。建设资金主要采取申请国家的项目资金,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地方政府配套、平台公司自筹、招商引资和引进社会资本投入等多种渠道解决。近期(3
年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为13.96亿元,其中采用申请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3.01亿元,其余10.95亿元由社会资金解决。第十章
有利于促进渔业产业转型。以渔港经济区建设为抓手,逐步推动海洋经济现代化转型发展,推动渔业产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打造新型渔业经济模式。钦州市渔港经济区重点建设项目达29项,将有效提升钦州市渔港基础设施条件,增强钦州市渔业经济发展动力。有利于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渔业管理现代化水平。有利于提升钦州市水产品交易市场范围和水产品交易的活力,有利于提升渔港管理的信息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渔港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渔业的科学管理上的水准。钦州市休闲渔业发展的潜在能力巨大,龙门港休闲垂钓游艇基地建设项目将加快钦州市垂钓、观光等休闲渔业产业的发展,为钦州市渔业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近期渔港经济区总产值190
有利于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构建渔业安全生产体系。钦州市渔港经济区将增强渔港抵御台风、风暴潮等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渔港管理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钦州市渔港经济区将智慧渔港作为重要建设目标,能有效提升渔港管理能力及水平,建设渔港设施设备管理、渔船动态监控、船员管理系统、渔获物管理系统、渔港运营管理系统,具备在线监测功能、通信传输功能、渔港管理服务功能,与农业农村部渔港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做数据对接。有利于构建向海经济发展平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钦州市渔港经济区建设是主动适应渔业经济发展新业态的需要,渔港经济区集聚渔业产业链及相关配套产业,构建渔业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加大就业岗位的有效供给,增加人民群众就业机会和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探索渔港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渔业管理上的水准。10.3
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绿色渔港。有利于加强渔业管理,保护渔业资源。钦州市渔港经济区建设目标为集渔船安全避风、鱼货集散、渔业生产、服务贸易、运输补给、滨海旅游、特色城镇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渔港,可以有明显效果地为捕捞渔民提供再就业岗位,有效拓宽捕捞渔民就业渠道,为压减近海渔业过剩捕捞产能作出贡献。有利于建设海洋牧场,发展增殖放流。依托三娘湾外海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通过投放人工渔礁,建设观光垂钓平台有利于逐步提升钦州市现代海洋牧场开发潜力,进一步改善钦州市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组织协调。为加强渔港经济区建设,根据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要求,钦州市成立渔港经济区项目建设工作专班,负责谋划、协调、推动渔港经济区发展,负责宏观指导、综合协调和综合监管等工作,各部门协同推进钦州市渔港经济区规划建设,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确保渔港经济区建设按时序推进。
完善制度建设。渔港经济区制度建设要健全管理体制机制,保障渔港建设经营主体的各项权益。渔港经济区建设资金主要采取申请国家的项目资金,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地方政府配套、平台公司自筹、招商引资和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多种渠道解决,政府要发挥对渔港经济区的引导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广泛争取社会资产金额的投入,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渔港经济区建设。
钦政发1号(关于印发《钦州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2025-2035年)修编》的通知).doc
微信二维码